2023年1月20日 星期五

阿含經-431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此慳的因、慳的習、慳的本、慳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著(執著不放)。為甚麼呢?因為緣於著之故,則會有了慳。阿難!所謂緣於欲而著者,就是說緣於欲,才會有了著,當知!所謂緣於欲而有了著。阿難!如果沒有欲,各各都無欲的話,則倘使離開了欲,當會有了著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此著的因、著的習、著的本、著的緣者,就是所謂此欲。為甚麼呢?因為緣於欲之故,則有了著。阿難!所謂緣於分(分別、決定),而有了染欲者,就是說緣於分而有了染欲,當知!所謂緣於分別,才會有了染欲。阿難!如果沒有這分別,各各都沒有分別的話,則倘使離開了這個分別時,當會有了染欲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此染欲之因、染欲之習、染欲之本、染欲之緣者,就是所謂此分別(決定、用)。為甚麼呢?因為緣於分別之故,則會有了染欲。阿難!所謂緣於利益,而有分別者,這是說緣於利,才會有了分別,當知!所謂緣於利,而有了分別。阿難!如果沒有利,各各都沒有利的話,則倘使離開了利益的話,當會有了分別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這分別之因、分別的習、分別的本、分別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利。為甚麼呢?因為緣於利之故,則有了分別之故。阿難!所謂緣於求(遍求),而有了利者,這是說緣於求,才會有了利,當知!所謂緣於求,而有了利。阿難!如果沒有了遍求,各各都沒有了求的話,則倘使離開了求,當會有了利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這利之因,利的習、利的本、利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求。為甚麼呢?因為緣於求之故,則會有了利。阿難!所謂緣於愛,而有了求者,這是說緣於愛,才會有了求,當知!所謂緣於愛,而有了求。阿難!如果沒有愛,各各都沒有愛的話,則倘使離開了愛,當會有求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因此之故,當知!這個求的因、求的習、求的本、求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愛。為甚麼呢?因為緣於愛之故,則會有了求。阿難!欲愛(貪愛五欲之境),以及有愛(貪著生存的妄執),此二法,是因於覺(受),緣於覺,所致而來的。阿難!如果有人問而說:『覺,有緣嗎?』當如是的回答:『覺也是有緣的。』如又問說:『覺,有甚麼緣呢?』當如是回答:『乃緣於更樂(觸)。』當知!所謂緣於更樂而有了覺。阿難!如果沒有眼更樂(眼觸),各各都沒有眼更樂的話,則倘使離開了眼更樂(眼觸),當會有緣於眼更樂,而生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2023年1月19日 星期四

阿含經-430

 

佛陀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所謂生之因、生之習(集)、生之本、生之緣者,就是指此有啊!為甚麼呢?因為緣於有之故,則會有了生。阿難!緣於受(取)而有了有者,這就是說緣於受,才會有了有。應當知道!所謂緣於受,而有了有。阿難!如果沒有受(取),各各都沒有了受(取)的話,則倘使離開了受,當會又有了有,施設為有了有麼?」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應知道!此有之因,有之習(集),有之本,有之緣,就是所謂受(取)啊!為甚麼呢?因為緣於受之故,就會有了有。阿難!所謂緣於愛,而有了受(取)者,這是說緣於愛之故,才會有了受(取)的。當知!所謂緣於愛,而有了受(取)。阿難!如果沒有了愛,各各都沒有受的話,則倘使離開了這愛的話,當會又有了受(取),建立為有了受(取)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知道!此受(取)之因、受之習、受之本、受之緣,就是所謂愛。為甚麼呢?因為緣於愛之故,就會有了受(取)的。阿難!這叫做緣於愛,而有了求(遍求),緣於求,而有了利(所得),緣於利,而有了分(分別、決定),緣於分,而有了染欲(欲貪),緣於染欲,而有了著(執著),緣於著,而有了慳,緣於慳,而有了家,緣於家,而有了守。阿難!緣於守護之故,便會有了刀杖(拿起刀杖),有了鬥諍,有了諛諂、欺誑、妄言、兩舌等,產生起無量的惡不善之法。像如是的有了如此之具足,而純生大苦陰!阿難!如果沒有守,各各都沒有了守的話,則倘使離開了守時,當會有刀杖、鬥諍、諛諂、欺誑、妄言、兩舌等,生起這些算不盡的惡不善之法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刀杖、鬥諍、諛諂、欺誑、妄言、兩舌等,會生起這些算不盡的惡不善之法之因,其習、其本、其緣,就是所謂守。為甚麼呢?因為緣於守之故,則有了刀杖、鬥諍、諛諂、欺誑、妄言、兩舌,而產生起無量的惡不善之法,而有如此的具足,而純生大苦陰。阿難!緣於家,而有了守者,這是說緣於家,才會有了欲守護的。當知!所謂緣於家,而有了守。阿難!如果沒有家,各各都沒有家的話,則倘使離開了家,當會有了守嗎?」回答說:「無也。」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應當要知道!這會守的因、守的習,守的本,守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家。為甚麼呢?因為緣於家之故,則會有了守的。阿難!緣於慳,而有了家者。這是說緣於慳,就會有了家,當知!所謂緣於慳,才有了家。阿難!如果沒有慳,各各都沒有慳(惜)的話,則倘使離開了慳,當會有了家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知!這家之因、家的習、家的本、家的緣者,就是所謂這個慳的。為甚麼呢?因為緣於慳之故,則會有了家。阿難!所謂緣於著,而有慳者,就是說緣於著而有了慳,當知!所謂緣於著,而有了慳。阿難!如果沒有著,各各都無著的話,則倘使離開著的話,當會有慳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112年1月18日肌力講座

 








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阿含經-429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因品第九:(有十經)(第二小土城誦)  

 因止處二陰 增上心及念 師子吼優曇 願想最在後

(大因經、念處經、上下二苦陰經、增上心經,以及念經,師子吼經、優曇婆羅經、願經,想經即為最後的。)  

九十七、大因經第一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為阿難廣明緣起的甚深之法,又闡明七識住,以及二處。如果對於這些能夠知如真的話,就名叫慧解脫。如兼修八解脫的話,就名叫俱解脫。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到拘樓瘦,住在於名叫劍磨瑟曇的拘樓國的都邑。

那時,尊者阿難,乃居在於閒靜之處,獨自在宴坐思惟,其心曾作如是之念:此緣起之法,乃為甚奇!極為甚深!其明(其相)也是甚深!然而我的觀見乃為至淺,而為至淺的法?

於是,尊者阿難就在於晡時,從其宴坐寤起,往詣佛所,行稽首佛足之禮,然後退住在一邊,他仰白佛陀說:「世尊!我現在閒居獨處,打坐思惟,曾作如是的心念:此緣起之法,乃為甚奇!極為甚深!明(相)也是甚深!然而我的觀見(見解),而為至淺至淺。」

世尊告訴他說:「阿難!你不可作如是之念:此緣起法為至淺、至淺。為甚麼呢?因為此緣起法,乃極為甚深!明(其相)也是甚深(非常的深奧的理)!阿難!由於對於此緣起之法不知如真(不能如實而知),不見如實(不能如實而見到),不覺不達(不能覺了通達)之故,而致於那些眾生有如織布機之相鎖那樣,也如蘊蔓草之多有稠亂那樣,匆匆而喧鬥,而從此世間轉生至於彼(另一)世間,又從彼世間,而轉生至於此世間,都往來不絕,不能超出過生死。阿難!因此之故,而知此緣起,乃是極為甚深!明(其相)也是非常的甚深之法啊!

阿難!如果有人問而說:『老死有緣耶?』(由之而起之因)就應當這樣的回答他:『老死有緣(有原因)。』如果又問:『老死到底有甚麼緣呢?』當如是的回答:『老死乃緣於生』 (會老死,就是因為出生為有情方會有之事,故老死乃緣於生而有的)。阿難!如有人問而說:『生有緣嗎?』當如是的回答:『生也是有緣』的。如又問而說:『生有甚麼緣呢?』當如是的回答:『緣於有的』(因為有了有-有情的因素,才會轉生而來之故,有就是生之緣)。阿難!如有人問而說:『有,有緣嗎?』當如是的回答:『有也是有緣的。』如又問說:『有,到底有甚麼緣呢?』當如是的回答:『緣於受的。』(受為取,也就是執取不放而受過去的業緣,致有有情的因素之有,故受-執取乃為有之緣)。

阿難!如有人問而說:『受有緣嗎?』當如是的回答:『受也是有緣的。』如又問說:『受有甚麼緣呢?』當如是的回答:『緣於愛。』(有了愛念才會執取而受,故愛為受之緣)。阿難!這就是緣於愛而有了受,緣於受而有了有,緣於有而有了生,緣於生而有了老死,緣於老死而有了愁戚,那些會啼哭、憂苦、懊惱等,均為是緣於老死而有的,像如是而具足,而純生一大的苦陰。

阿難!所謂緣生而老死者,就是說,緣於生,才會有了老死,應當要知道(應知此道理)!所謂緣於生,而有了老死。阿難!如果沒有生(不轉生來)的話,則那些魚,乃為魚之種,鳥為鳥種,蚊為蚊種,龍為龍種,神為神種,鬼為鬼種,天為天種,人為人種而已的。阿難!如果彼披(各各)的眾生,隨著彼彼之處,假如沒有生,各各都無生的話,則倘使離開所謂生的話,當會有老死嗎?」回答說:「無也。」(無生就沒有老死)。

佛陀又說:「阿難!因此之故。當應知道!此老死之因、老死之習(集)、老死之本、老死之緣,就是所謂生。為甚麼呢?因為緣於生之故,就有了老死啊!阿難!所謂緣於有,而有了生者,這就是說緣於有,才會有了生。應當要知道!所謂緣於有,而有了生。阿難!如果沒有了有的話,則魚為魚種,鳥為鳥種,蚊為蚊種,龍為龍種,神為神種,鬼為鬼種,天為天種,人為人種而已的。阿難!彼彼的眾生,隨著彼彼之處,而沒有了有,各各都沒有了有的話,則倘使離開其有時,當會有生嗎?」回答說:「無也」(不會的)。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阿含經-428_

 

九十六、無經第十(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舍梨子告訴諸比丘,有關於淨法之衰退,以及轉增之由,並述說斷惡修善,如救頭燃之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們說:「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對於那些未聞之法,不能得以聞到,已經聽聞之法,便則忘失;倘使有法,為本來所修行,所廣布誦習,為其智慧之所瞭解的,然而他卻不再憶知,而變為不知其法的話,則,諸位賢者!這叫做比丘、比丘尼之淨法之衰退。

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對於未聞之法,便能得以聞到,已經聽聞之法,則不忘失;倘使有法,乃為他本來所修行,所廣布誦習,為其智慧所瞭解的,而他乃常能憶念而知,而一再的憶知,這叫做比丘、比丘尼之淨法轉增。

諸位賢者!一位比丘,應當要作如是而觀:我到底為有增伺(貪欲)呢?或者為沒有增伺呢?我為有瞋恚心嗎?或者沒有瞋恚心呢?我為有睡眠之纏嗎?或者為沒有睡眠之纏呢?我為有掉舉、貢高呢?或者為沒有掉舉、貢高呢?我為有疑惑呢?或者為沒有疑惑呢?我為有身諍呢?或者為沒有身諍呢?我為有穢汙之心呢?或者為沒有穢汙之心呢?我為有信呢?或者為沒有信呢?我為有進呢?或者為沒有進呢?我為有念呢?或者為沒有念呢?我為有定呢?或者為沒有定呢?我為有惡慧呢?或者為沒有惡慧呢?

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觀察之時,就會知道:我為有增伺、有瞋恚心、有睡眠之纏、有掉舉、貢高、有疑惑、有身諍、有穢汙心,而無信、無進、無念、無定,而有惡慧的話,則,諸位賢者!那位比丘,乃欲滅此惡不善之法之故,便會速求方便,而學習,而極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不使其衰退。諸位賢者!猶如有人,被火所燒著其頭,燒燃著其衣,而急求方便,去救頭、救衣那樣。諸位賢者!像如是的,一位比丘,欲滅除此惡不善之法之故,便以速求方便,而學習,而極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而不使其衰退。

諸位賢者!如果比丘觀察時,就能知道:我並沒有增伺,沒有瞋恚心,沒有睡眠之纏,沒有掉舉、貢高,沒有疑惑,沒有身諍,沒有穢汙之心,而有信、有進、有念、有定,而沒有惡慧的話,則那位比丘,便欲住於此善法,而不忘不退,而修行,而廣布之故,便以速求方便,而學習,而極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不使其衰退。猶如有人被火所燒其頭,被火燃燒其衣,而急求方便去救頭、救衣那樣。諸位賢者!像如是的,一位比丘欲住於此善法,而不忘不退,而修行廣布之故,便以速求方便,而學習,而極為精勤,而正念正智,忍住而不使其衰退。」

尊者舍梨子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位比丘們,聽尊者舍梨子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完

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112年1月16日肌力教學

 













阿含經-427

 

九十五、住法經第九(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比丘對於善法,有退、有住、有增。須要自觀察,而知善、不善的法,而求斷、求增,要如救頭燃那樣之急!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舍衛國,住在於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說退善之法乃不住、不增,我說住善之法,乃不退、不增,我說增善之法乃不退、不住。

甚麼叫做退善之法,為不住、不增呢?一位比丘,如果有篤信,而持禁戒,而博聞、佈施、智慧、辯才,也知道阿含(教、法),及對其有所得,然而此人對於此法(善法),有時會有退,而不住,而不增,這叫做退善之法,乃為不住、不增。甚麼叫做住善之法,為不退、不增呢?一位比丘,如果有篤信,有持禁戒,而博聞,而佈施,而有智慧、有辯才、認知阿含,以及對其有所得的話,則此人如果對於此法(善法)安住時,就為不退、不增,這叫做住善之法,乃為不退、不增。甚麼叫做增善之法,為不退、不住呢?一位比丘,如果有篤信,有持禁戎,而博聞、佈施,而有智慧、辯才,而知阿含,及對其有所得,而此人對於此法(善法),也有增,而不退、不住的話,就叫做增善之法,乃為不退、不住。

一位比丘,應該要作如是的觀察,如能做到,就必定會有多所饒益。即:我到底為多行增伺(貪欲)嗎?或者為多行沒有增伺嗎?我為多行瞋恚心嗎?或者為多行沒有瞋恚心嗎?我為多行睡眠之纏嗎?或者為多行無睡眠之纏呢?我為多行掉舉、貢高嗎?或者為多行沒有掉舉、貢高嗎?我為多行疑惑嗎?或者為多行沒有疑惑呢?我為多行身諍嗎?或者為多行無身諍呢?我為多行穢汙心嗎?或者為多行沒有穢汙心呢?我為多行信嗎?或者為多行不信呢?我為多行精進嗎?或者為多行懈怠呢?我為多行念嗎?或者為多行無念呢?我為多行定呢?或者多行無定呢?我為多行惡慧嗎?或者為多行無惡慧呢?

如果一位比丘,觀察之時,則知道我(指比丘自己)乃多行增伺、瞋恚心、睡眠纏、掉舉、貢高、疑惑、身諍、穢汙心、不信、懈怠,而無念、無定,而多行惡慧的話,則這位比丘乃為了欲滅這些惡不善之法之故,便會以速求方便,而修學,而極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而不使其退轉。猶如有人,被火燒及其頭,燒燃其衣,就會急求方便去救其頭,去撲滅其衣之火那樣。像如是的,一位比丘,乃欲滅這些惡不善之法之故,便會以速求方便,修學而極為精勤,而正念正智,忍住而不使其退轉。

如果一位比丘,作觀察時,則知我(指比丘自己)乃多行沒有貪增伺,或者沒有瞋恚心,沒有睡眠之纏,沒有掉舉貢高,沒有疑惑,沒有身諍,沒有穢汙心,而有信、有進、有念、有定,而多行無惡慧的話,則這位比丘乃欲住於此善法,而不忘、不退,而修行廣布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去學習,而極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不使其退轉。猶如有人,被火燒及其頭,燒燃其衣的話,就急求方便,而去救頭、救衣。像如是的比丘,乃欲住於此善法,而不忘、不退,而修行廣布之故,便以速求方便,去學習,而極為精勤,而正念正智,而忍住,不使其退轉。」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