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基金會會員111年下半年捐贈徵信

 

 

 

一一一年會員下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黃昇源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高美紗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黃應全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泓嘉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舒柔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鈺婷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妙玲

 2500

 2500

 500

4 500

 500

 500

陳行健

 2000

 2000

 

4000

 2000

 

陳塋瑋

 2000

 2000

 

4000

 2000

 

陳泓宇

 2000

 2000

 

4000

 2000

 

陳德安

 2000

 2000

 

4000

 2000

 

 

 

 

 

 

 

 

蔡宏旺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林美秀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蔡政達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徐美燕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依潔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紫纓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定華

 1200

  200

  200

  200

  200

  200

蔡政憲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蔡政哲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天上聖母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道祖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觀音菩薩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蔡懿樺

1000

 

 

 

 

 

蔡佩妤

 1000

 

 

 

 

 

 

 

 

 

 

 

 

廖森喜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吳麗好

 1000

 1000

 1000

 1000

201,000

201,000

廖凱聖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廖凱儀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盧怡如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廖鴻仁

 

 

 

 

 

100,000

 

 

 

 

   一一一年會員下半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p.2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黃大耀

 

 600

500

 

 600

 

陳怜嬙

 

 600

200

 

 600

 

黃資雅

 

 200

200

 

 200

 

黃絡軒

 

 200

200

 

 200

 

黃楉晴

 

 200

200

 

 200

 

觀音菩薩

 

 500

300

 

 500

 

關聖帝君

 

 500

 500

 

 500

 

司命真君

 

 500

 500

 

 500

 

 

 

 

 

 

 

 

黃玉蘭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柯佳玲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柯良和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黃敏容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柯圭真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蔡幸娟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何怡慧

5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何虹儀

5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何宗學

5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游素屏

500

500

500

5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300

300

300

300

 

 

 

 

 

 

 

 

 

陳盈君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李忠明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張瑞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李昇芳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李俊徹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李俊秀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一一一年會員下半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p.3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

范開雲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王說霞

500

10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周永山

 

 

 

 

1000

1000

凃淑玲

 

 

 

 

1000

1000

游蕙如

 

 

 

1000

 

 

陳乾字

 

 

 

500

 

 

陳卉敏

 

 

 

500

 

 

江永合

 

6000

 

 

 

 

蔡佩芬

 

1000

 

1000

 

1000

扶青社

 

 

 

 

1000

 

 梁儷珍

 

 

 

 

 

2000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112年1月4日肌力教學

 










阿含經-419

 

九十、知法經第四(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周那比丘告訴諸比丘,有關於知法與不知法者等事,同時用富人稱貧,貧人稱富之喻來譬喻。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於拘舍彌(憍賞彌,阿盤提國之首都),住在於瞿師羅園(美音,瞿師羅長者奉獻的精舍)。

那時,尊者周那(淳陀,大周那,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出家為比丘者)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有比丘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並沒有增伺(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卻心生惡增伺而住(安住於貪欲,也就是貪欲制服此賢者)。像如是的(指被貪欲所制),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如是。也說沒有惡欲,沒有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卻心生惡欲、惡見而住。諸位修梵行的人,都知道那位賢者乃不知諸法所可知之法,而無增伺(並不如實而知道無貪之法)。

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乃心生增伺而住(心裡都是貪欲)之故。像如是的(指知道心生貪欲),對於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如是(也知道其心曾生如是的惡法)。也知道並不是無惡欲、無惡見。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乃心生惡欲、惡見而住之故(常起惡欲、惡見)。

諸位賢者!猶如有人,並不是富有,而自稱說他為富有,也沒有國封,而說他有國封,又沒有畜牧,卻說他有畜牧。如果欲用的時候,則並沒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同時也沒有畜牧、米穀等物可飲食,也沒有奴婢可使用。諸位親朋友戚,往詣那個人所住的地方,而作如是之說:『你實在不富有,而自稱說為富有,也沒有國封,而說有國封,又沒有畜牧,而說有畜牧。然而當要需用之時,則沒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沒有畜牧、米穀可為飲食之用,更沒有奴婢可使用。』

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如果有比丘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而沒有增伺(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其心卻生惡增伺而住。像如是的,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惡法,也是同樣(指心常生這些惡法)。也說沒有惡欲、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其心乃生惡欲、惡見而住。

諸位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賢者並不知道法所可知之法,知道他不是無增伺。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並不向於增伺(貪欲)之滅盡,並不向於無餘涅槃(不想滅盡貪欲,不向於解脫之道)。像如是的,對於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一樣(也知道那個人無心滅除這些惡法)。也知道其對於無惡欲,無惡見之法(並沒有用功滅除)。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並不向於惡見法之滅盡,也不向於無餘涅槃。

諸位賢者!或者有比丘,並不作如是之說:『我知道諸法所可知之法,而沒有增伺。』(謙稱自己不知道法,還有貪欲)。然而那位賢者,其心乃不生惡增伺而住(安住於無貪)。像如是的,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惡法,也是同樣(已沒有這些惡法之心,卻不自說)。也不說他已無惡欲、惡見,然而那位賢者,其心乃不生惡欲、惡見而住。諸位修梵行的人,知道那位賢者實在知道諸所可知之法而無增伺。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不生惡增伺而住之故(心無貪欲)。像如是的,對於那些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慚、無愧等也是同樣(心無這些惡法)。也沒有惡欲、惡見。為甚麼呢?因為那位賢者,其心並不生惡欲、惡見而住之故。

諸位賢者!猶如有人,乃為大富,然而卻謙虛而自己說他並不富有。也有國封,卻謙說沒有國封,又有畜牧,卻謙說沒有畜牧。如欲需用之時,卻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有畜牧、米穀可飲食,也有奴婢可使用。諸親朋友往詣其所住的地方,作如是之說:『你實在是大富有的人,卻自說不富有,也有國封,卻說無國封,又有畜牧,卻說無畜牧。然而欲需用時,則有金、銀、真珠、琉璃、水精、琥珀等有價之物,也有畜牧、米穀可飲食,也有奴婢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