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教異理同

臉書分享:宗教理同
一個商人來到神面前祈禱:「神啊!請問千萬年歲月,在你眼中看來是多少?」
神說:「好像一秒鐘。」
商人又問:「那麼,請問千萬元財富,在你眼中又值多少呢?」
神說:「相當於一分錢。」
商人此時立刻跪在地上,哀求神說:「偉大全能的神啊,求你賜給我一分錢吧!」
神說:「好啊!」
商人狂喜得跳了起來!
「不過,請你等一秒鐘。」神補充說。
這故事諷刺的是那些想不勞而獲,奢想一夜致富的人。妄求的人最後一定會得到神的沉默和人的譏諷。勤勞的人把一分鐘化為一小時的果效,懶惰的人,一年時間不及勤勞人的一個月。愚拙的人有一干萬等於沒錢,智慧的人,給他千元他也能富足。
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
(詩篇904)
神計算的時間和我們不同。祂是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有首歌說:一秒鐘 我用了兩千年的時間飛過……才與你相遇在這一秒的瞬間一秒鐘我用了兩千年的時間才與你相逢
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
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8)
祂還未再來,是因寬容我們,因為我們還未準備好。祂願意萬人得救,信從真道,即便是一秒鐘你也可以相信主耶穌,就算二秒鐘到干年之久,你也等不到神浩大的救恩!
啊!上帝默許我們一秒鐘,是生命的大事,我們活着就為了此時此刻的這一秒鐘!没有這一秒鐘,你我什麼都不是,没有這一秒鐘,你絶對看不到永恆。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書4:17 )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網路分享:慈善團體的貪婪


早在1938年,當時年僅16歲的庫克,開始幫忙退伍老兵協會義賣罌粟花飾的募款活動。

二戰期間,加入英國海軍的庫克丈夫,哈西-也由(Leslie Hussey-Yeo),於1943年因參加進攻義大利西西里的行動陣亡,當時21歲守寡的庫克,從此將畢生獻給慈善事業。

至今 92歲的庫克,是英國賣罌粟花飾用來募款,為期最久的紀錄保持人。英國退伍老兵協會為此頒授給她榮譽勛章。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去年特別為她頒發「光亮之點」(Points of Light)獎。

2015年5月初,庫克女士走了,走的令人震驚,令人扼腕。她從布里斯托市Clifton吊橋,躍身墜入阿蒙峽谷(Avon Gorge)。

 告別式上,布里斯托市長阿勒斯蒂(Alastair Watson),用「城市之寶 」(city treasure)一辭,來表彰庫克女士一生的義行。.
善心成為負擔

庫克晚年患有憂鬱。她在留下的遺言中表示,對活下去「失去信心」。但了解她的親戚、朋友、鄰居們知道,行善一生的庫克,善心行為的終局,卻可能造就難以承受的重擔。

庫克不但賣罌粟花飾品為公益募款;還把每月養老金中的大部分捐獻出來,給多家慈善組織。其家人在清理她遺留的帳戶時,居然發現到27筆,給不同慈善組織的現金轉帳設定(即每月把設定的現金數額,直接轉到慈善機構帳戶)。

庫克女士生前最後幾個月,一次接受當地地方媒體採訪時,庫克表示,慈善組織寄來的求助信「我每封必讀,而我的問題是,我讀了以後放不下來,我說不出『不』字。這些故事在利用人們的慷慨善意」。

庫克生前最後的歲月裏,平均每個月,收到慈善組織的制式求助信,多達260封。當她的養老金實在無力繼續負擔她的善心承諾之際,她對數家慈善機構,取消了現金轉帳,結果,被慈善組織一通又一通的電話包圍。

每天都去看她的鄰居厄爾利說,每次去看她,她家裏的電話,總是響個不停,而且庫克總是接電話、並說明解釋。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起了。厄爾利說,到最後,庫克筋疲力竭了。

庫克也說,她覺得很內疚,不能為慈善機構捐更多款項,她覺得有壓力,覺得力不從心。

慈善團體募款行為職業化:
庫克的遭遇經媒體披露,一石激起千層浪。庫克的經歷觸動了許多人的不捨。慈善捐助給庫克帶來的壓力、負擔、負疚感,對不少人而言,都曾切切感同身受。

近來政府,給慈善組織的撥款連年削減、各種慈善組織卻在不斷增多,加上打著慈善旗號上門收斂捐贈物品,然後轉賣二手貨盈利的慈善販子,從此糾纏不清,黏住了慈善捐助人。

也有越來越多的慈善組織,花高薪雇用專業人士,就像經營企業一樣運作。有的大型慈善機構人員的高年薪,甚至超越內閣首相、財政相的例子,屢有所聞。

雇員則迫於募捐額度目標,變得更像「強賣推銷員」
(此處特別指明,係指慈善組織雇用的職員;而非分文不取、無償,為慈善組織奉獻的廣大義工)。

幾乎每天,每家信箱裏,都能收到來自慈善組織的募款信件。包括有受虐兒童、受虐動物、受虐環境,無家可歸難民、流浪街頭的乞丐…每一封信都訴說著令人心碎故事, 一雙雙乞求的淚眼。心狠一點者,直接把信丟入廢紙回收箱;心軟者,像庫克一樣,一打開信件,就放心不下。

台灣目前也是如此,大者統括,小的吃東風,更有把非營利組織變成更營利組織。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臉書分享:站在煩惱裡仰望幸福


人生煩惱無數,先賢說,把心靜下來,什麼也不去想,就沒有煩惱了。但先賢的話,像扔進水中的石頭,而芸芸眾生在聽得「咕咚」一聲悶響之後,煩惱便又漣漪一般蕩漾開來,而且層出不窮。

幸福總圍繞在別人身邊,煩惱總糾纏在自己心裡,這是大多數人對幸福和煩惱的理解。成續差學生以為考了高分就可以沒有煩惱,貧窮的人以為有了錢就可以得到幸福。

結果是,有煩惱的依舊難消煩惱,不幸福的仍然難得幸福,
煩惱,永遠是尋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數。

尋找幸福的人,有兩類:
一類像在登山,他們以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頂,於是氣喘吁籲、窮盡一生去攀登,最終卻發現,他們永遠登不到頂,看不到頭。他們並不知道,幸福這座山,原本就沒有頂、沒有頭。

另一類也像在登山,但他們並不刻意登到哪裡,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嵐、賞賞虹霓、吹吹清風,心靈在放鬆中得到某種滿足。

儘管不得大愉悅,然而,這些瑣碎而細微的小自在,縈繞於心扉,一樣芬芳身心、恬靜自我。對於心靈來說,人奮鬥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

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如復聖顏回,一簞食,一瓢飲。

這是因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計較細真,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所以,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這個世界,為什麼煩惱的人都有,為權、為錢、為名、為利等等,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著個沉重的行囊,裝得越多,牽累也就越多。

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著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斷章》所寫的那樣,我們常常看到的風景是:一個人總在仰望和羨慕著別人的幸福,一回頭,卻發現自己正被別人仰望和羨慕著。

其實,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裡而已。一名85歲的低收入戶文爺爺,雖然生活很刻苦,但他認為,社會還有比他更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決定把3年拾荒存下的20多萬元全都捐出來,他還說就算沒辦法餐餐大魚大肉,但只要慾望少,煩惱就少。

戴斗笠的文爺爺步履蹣跚,努力推著回收車,已經85歲的他,為了照顧生病的老婆,拾荒超3年,不過他的心中充滿感恩。


講起話來,濃濃的鄉音,文爺爺是退伍軍人,原本靠著退休俸過活,但為了付老婆的醫藥費,他天天上街拾荒,生意好時,可以賺到三百多元,省吃儉用,3年存了20多萬,再加上老婆的病已經漸漸康復,文爺爺因此決定將存的20萬全都捐出來。

佛祖說布施是心而非錢,文爺爺就是心布迤;大部分的人是錢布施,有錢才想布施,窮了就不布施,這就是反因為果。沒錢有心布施少,其福德大如天;有錢無心而布施多,其福德小如栗。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臉書分享:種子

被安裝了自卑種子的人,為了證明自己,會作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如鄭捷等人。
內在的心念像種子,時時刻刻這些種子都會浮現出來了,影響我們的生命行為
當我往內察覺為何對外境有如此的反應時,我發現原來內在儲存了種子意識。
種子一:強烈的自卑感。
種子二:感覺不被喜歡不被接納。
種子三:極度敏感,不信任,與所有人有距離。
種子四:很孤單很孤單,在宇宙裡漂泊。
種子五:和媽媽的關係。
種子六:花錢很矛盾,老買不喜歡的東西。
我知道,這些都不是我,我完全不認同這些「自我」。
雖然很多特性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通過「唯識學」的學習,
我非常清楚,這些都是種子,與生俱來的,都是胎兒期或者前世種下的種子。
可大多數人都是認同這個「我」的,人們把這些叫做「性格」,這就是「我執」。

我就是這樣啊,我就是這脾氣,我就是這個性,我就喜歡這樣喜歡那樣,人們以為那個就是「我」了,這便是無明,覺察不到這些都是種子的作用力。

這些種子就像軟件一樣,長期安裝在我們的電腦裡,被這些病毒軟體障礙了,使我們活得累死了。
我們不喜歡的性格、特點、習慣,都是可以改變的,若能找到一位善知識互相學習,把它們從深處挖覺出來。

如何覺察自己的種子:
如果一個人有自卑的種子,他/她會怎樣呢?
自卑是什麼,自卑就是覺得自己不好,不夠好,當人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會怎樣,是的,會去拼命證明自己很好,會去變的更好。

好像是去向別人證明,向社會證明你很好,其實都沒人看到你,你是在向自己證明而已。不論你有多好,你總要更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別人說,你已經很好了很棒了,你說不好,我要更好。
總之自卑的種子會讓你總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自己一邊這樣做,一邊覺得累。是啊,你說累不累。
當你把這個種子去掉,你發現,自己本身就是實相圓滿的,
你還用天天去證明自己嗎?不用了,你已經是最好的了,你完全不需要改變。
所以說人的心多麼可怕,就一個小小的種子,能製造出整個宇宙。一個人為了證明自己,會作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被安裝了自卑種子的人,會表現的非常自信,甚至自大。
可大多數人一輩子,都被種子驅使,在這裡面滾啊滾。
當我們看到每個人的時候,看到的是很多內建的電腦程式,
看到一個人很自大,我們了解,這人有一顆自卑的種子,
看到一個人很喜歡表現自己很高調,證明這個人有一顆「不被接納」的種子,我是不被接納的,所以我要表現自己,獲得認同獲得接納。
比如說,在眾人發言時候,你總要獨樹一幟,證明自己多聰明。為什麼,覺察自己的這個行為,為什麼你要這樣?
為了表現,為了獲得認同認可。
看到一個人很敏感,喜歡攻擊別人,證明這人有一顆受傷的心,有一顆害怕被傷害的種子----我的心受過傷,所以我一旦感覺到危險,我就先攻擊別人,這樣別人就離我遠遠的,就傷害不了我了,就像刺猬一樣。
我們整個人往這裡一站,就是一大堆種子,佛教裡叫做「我」,在心理學上叫做「虛假人格」、「自我」,覺察自我裡面的一顆顆種子,一個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就是一個走向覺悟的人。

佛陀也說,要當下念念分明。要覺察到你自己的「心念」。
心念就是這樣覺察的,不斷的問自己,自問自答,自我溝通。
這個種子在哪裡種的,不知道,去溝通,去挖掘! 

當人們不懂得覺察的時候,看不到自己內心的黑洞,不斷用外在的東西填充自己那就非常悲哀了
故認識真正的自己,覺察,是第一步。找善知識挖掉,變成正向快樂的人。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臉書分享:時間

我自己本身,也常在決定的交叉口,與心中的心魔與天使搏鬥,想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在適當的時候會煞車,是最重要的紀律。當您看到自己的過去的時候,是要帶遺憾呢?或者,是要認為自己比過去做得到更好呢?

農曆新年轉眼間就過了,大多數人一想到回到工作崗位,就會很不捨得假日的悠哉。另外一些人,則迫不及待的,想要盡快會到工作崗位上大展身手,準備讓自己有個豐收的羊年。

假日期間,我回家跟家人度過,但也有幾位臉友利用這段時間與我聯繫,詢問我如何讓自己更有動力、更加勤勞。經過一段的時間了解與分析後,發現其實大多數的人都非常勤勞。有的對打電動特別勤勞,能在電腦面前持續不眠不休地玩線上遊戲,連續4-8小時是很正常的事,別小看這一點,這其實需要很大的專注力及執行力才能辦到!自動自發勤勞的人事實上到處都是,只不過勤勞於打球,看電影,卡拉OK,無聊的聚會,看電視等等。

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情,就是每一個人的時間。
身為企業教練的我,會跟大小企業主交換意見,我發現他們時常都會對我說:年輕人,你有本錢啊!聽完我都會我繼續追問,這是什麼意思呢?他們都認為時間或健康同等於金錢,就是有很高的價值,但是我身邊有更多的年輕人,經常聽過這句話,卻不會把它變成提醒自己的的忠言。

每人每天都有24小時,有的人老是覺得不夠用,有的覺得時間太長,不知打發;由此分別了貧富貴賤,富貴之人會把時間用於有利社會之事,貧賤的人會把時間用於享樂自己的事,最後才會有貧富差距大,而埋怨社會不公。

每一個人的時間價值取決於你如何使用它。例如:網吧線上遊戲一個小時的價值就是台幣30-50元,看電影的價值是每小時250元的價值,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

每一個人的產值不同,取決於如何來投資自己的時間。大多數的年輕人不曉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或「投資」自己的時間,等到年長的時候,他們就能體會「年輕人有本錢」這話的真正涵意了。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臉書分享:沒伯樂的千里馬


有一位記者曾經問贏得世界冠軍的羽毛球選手熊國寶:「你能贏得世界冠軍,最感謝哪位教練的栽培?」

他想了想,坦誠地說:「如果真要感謝的話,我最該感謝 的是我自己。就是因為沒有人看好我,我才有今天。」

原來他入選國家代表隊時,只是個綠葉的角色,雖然球已打得不錯,但從來沒有被視為是能為國爭光的人選。他沉默寡言,年紀又比最出色的選手大了些,沒有一點運動明星的樣子。教練選了他,並不是要栽培他,只是要他陪著明星選手練球。

許多年,他每天打球的時間都比別人長很多,因為他是好些隊友的最佳練球對象。拍子線斷了,他就換上一根線,鞋子破了就補一塊橡膠,球衣破了就補塊布,零下十幾度的冬天,依然早上五點去晨跑練體力。

有一年他墊檔入選參加世界大賽時,第一場就遇到最強勁的對手,大家都當他是去當「犧牲打」的,沒有人在意他會不會贏。沒想到他竟然勢如破竹地一路贏了下去,甚至贏了教練心中最有希望奪冠的隊友(他實在太清楚大家的球路了)。

最終他得到了世界冠軍,一戰成名。現在許多高爾夫球的冠軍也是由球童默默成名,許多廚師也是經驗累積而成名。

沒有伯樂,他們一樣證明自己是千里馬。他的故事,令很多人感動。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臉書分享:誘惑

一對年輕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仍不放心丈夫的忠誠度,於是就讓自己的『閨蜜』出馬,考驗丈夫是否花心。

在一個中秋月圓之夜,妻子「出差」在外,『閨蜜』偶遇丈夫,於是『閨蜜』與丈夫雙雙中招,睡到了同一張床上。結果是夫妻離異。

一個做房地產的老闆,感激於一個部下的忠誠,打算獎勵這位部下一套房子。他讓這位員工在公司自己開發的一個社區裏任選一套。結果這位部下選了一個50多坪的大房,讓這位老闆很是不爽。
他以為這位部下會自覺地選擇一個2-30坪的小房,「沒想到他這麼貪」。他改變主意,自作主張地送給這位部下一個2-30坪的小房。於是這位部下心懷不滿,這位老闆也失去了一個好員工。

丹麥著名醫學家、諾貝爾得主芬森晚年想培養一個接班人,在眾多候選者中,芬森選中了一個叫哈里的年輕醫生。但芬森擔心這個年輕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醫學研究中堅守。芬森的助理喬治提出建議:讓芬森的一個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請哈里,看他會不會動心。

然而,芬森卻拒絕了喬治的建議。他說:「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制點上俯瞰別人,也永遠別去考驗人性。哈里出身於貧民窟,怎麼會不對金錢有所渴望。如果我們一定要設置難題考驗他,一方面要給他一個輕鬆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選擇拒絕,這就要求他必須是一個聖人……」。

最終,哈里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干年後,哈里成為丹麥醫學家,當他聽說了芬森當年拒絕考驗自己人性的事,老淚縱橫地說:「假如當年恩師用巨大的利益做誘餌,來評估我的人格,我肯定會掉進那個陷阱。因為當時我母親患病在床需要醫治,而我的弟妹們也等著我供他們上學,如果那樣,我就沒有現在的成就了……」。

對一個嗜吃者端出美味,讓一個美女對一個正值壯年的男人頻送秋波,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因為「食色,性也。」而對於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監督的官員來說,讓他有皇帝般一呼百應的權力,卻奢望不讓他貪錢好色,那才是癡人說夢。那怕他有董存瑞炸碉堡的勇敢,有邱少雲任火燒死的堅強,也無法抵禦權力帶來的金錢和美色的誘惑,古今中外皆同,絕無「特色」之別。

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會有在乎的事物,並且,誰都是自私的,基本沒有任何人說能無私為他人付出而不奢求回報,這種情況似乎只有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否認有出現無私的情況,但為特例),然而大部分上仍然由宿業帶來是自私、貪婪、好色。所以說,人性經不起考驗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存著試驗別人的心,因為你也常是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