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阿含經-399

 這時,眾多的鞞捨離的麗掣們,各人已坐定後,世尊就為他們說法,勸發他們的渴仰,成就他們的歡喜心。用無量的方便,為他們說法,勸發他們的渴仰,成就他們的歡喜心後,就默然而住。於是,眾多的鞞捨離的麗掣們,受世尊為他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後,就從座起,稽首佛足,繞佛的身邊三匝後離去。

鞞捨離的麗掣們離開後不久,於是,世尊乃問諸比丘們說:「諸位長老上尊、大弟子們,到底是到那裡去了呢?」

諸比丘們白佛說:「世尊!諸位長老上尊、大弟子們,因聽聞諸鞞捨離的麗掣們,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而高聲唱傳,出離鞞捨離城,來詣佛所,供養禮事,他們就作如是之念:坐禪乃以聲音為刺(障礙,如魚刺),世尊也曾經說過,禪乃以聲為刺。我們寧可往詣牛角娑羅林,在那個無亂,遠離而能獨住,而可以閒居的靜處,去宴坐思惟(在那邊打坐)。世尊!諸位長老上尊、大弟子們,乃共往詣彼(都到那個地方去了)。

於是,世尊聽聞其事後,就感歎而說:「善哉!善哉!如長老上尊、大弟子們,應該要作如是之說的:『禪乃以聲為刺,世尊也曾經說過:禪乃以聲為刺。』為甚麼呢?因為我實在曾經如是的說過:禪有刺。而持戒的人,乃以犯戒為刺,護諸根的人,則以嚴飾身為刺(指愛著於身上的莊飾品等),修習惡露(不淨想)的人,則以淨相(淨想)為刺,修習慈心的人,則以恚為刺,修習離酒的人,則以飲酒為刺,修習梵行的人,乃以見女色為刺。

入初禪的人,乃以聲為刺(言語寂滅故),入第二禪的人,乃以覺觀為刺(覺觀寂滅故),入第三禪的人,則以喜為刺(喜心寂滅故),入第四禪的人,乃以入息出息為刺(出入息寂滅故),入空處(無色界之一)的人,則以色想為刺(色想寂滅故),入識處的(無色界之二)的人,乃以空處想為刺(空入處想寂滅故),入無所有處(無色界之三)的人,乃以識處想為刺(識入處想寂滅之故),入無想處(非想非非想,無色界之四)的人,乃以無所有處想為剌(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故),入想知滅定(想受滅定)的人,則想知為刺(想知滅定為滅盡定,滅盡六識心、心所,不使其生起之禪定,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之故)。

又次,有三種刺,所謂欲刺、恚刺、愚癡之刺(貪瞋癡)是。此三種刺,則漏盡的阿羅訶(阿羅漢)已斷、已知(已斷盡煩惱-漏,已如實而知煩惱),已拔絕其根本,已滅盡而不會再生。這叫做阿羅訶無刺、阿羅訶離刺、阿羅訶無刺離刺。」(阿羅漢果乃無障無礙,自由自在)。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阿含經-398

 

世尊告訴他說:「大目犍連!比丘如果覺樂(受樂)、覺苦(受苦),覺不苦不樂(納受不苦不樂)的話,他就應觀察此覺(受)為無常,觀察為興衰、觀察為斷離、觀察為無欲、觀察為滅、觀察為舍。他如對於此覺(受)觀察為無常、觀察為興衰、觀察為斷離、觀察為無欲、觀察為滅、觀察為舍後,就不會再受生於此世間。因不受生於世後,便不會疲勞,由於不疲勞後,便會般涅槃。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後有,而知如真(如實而知道真諦)。大目犍連!像如是的,比丘乃能得至究竟,乃能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已訖!」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大目犍連,聽佛所說,乃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完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八十四、長壽王品無刺經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遊行於鞞捨離時,鞞捨離的人高聲唱傳,而往詣佛所,去供養禮事。這時居住於附近的諸名德長老比丘,知道坐禪是以聲音為刺(為障礙),因此而避至於牛角婆羅林,佛陀乃讚歎他們。佛陀則遂說持戒、護諸根,至於四禪、四無色定之刺。並說欲、恚、愚癡之三刺。而漏盡的阿羅漢則已斷離刺,已滅刺而不復生。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鞞捨離(譯為廣嚴。跋耆國的首都),住在於獼猴江(獼猴池)邊的高樓臺觀。這裡也有諸名德(眾所知識),長老上尊(戒臘十年以上之比丘)、大弟子等人,所謂遮羅、優簸遮羅、賢善、賢患、無患,耶舍等上稱人物的比丘。像如是比類的諸名德、長老上尊、大弟子等比丘,也遊行在鞞捨離的獼猴江邊的高樓臺觀,都統統近於佛陀所住的葉屋(葉庵,以樹葉等搭成的臨時的精舍)之旁邊而住。

諸鞞捨離的麗掣(離車族),聽聞世尊遊行在於鞞捨離的獼猴江邊的高樓臺觀後,便作如是之念:我們寧可作大如意足(很多主高貴善美的車乘),作王的威德,高聲唱傳,出離鞞捨離城,往詣於佛所,去供養禮事吧!

這時,諸位名德、長老上尊、大弟子們,聽聞諸位鞞捨離的麗掣(離車族)們,都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高聲唱傳,出離鞞捨離城,來詣佛所,要供養禮事。大眾便作如是之念:坐禪乃以聲音為刺(障礙),世尊也說坐禪乃以聲音為刺,我們寧可往詣牛角娑羅林(牛師師園、音聲叢樹)。在那個地方乃沒有鬧亂,乃遠離雜處而可以獨住,為閒居的靜處,可以宴坐思惟。於是,諸位名德、長老上尊、大弟子們,都往詣牛角娑羅林,在那個無亂,而遠離雜鬧之處,而能獨住,為閒居的靜處,在那個地方宴坐思惟。

那時,眾多的鞞捨離麗掣(離車族)們,都作大如意足,作王的威德,都高聲唱傳,出離鞞捨離,往詣佛所,去供養禮事。有的鞞捨離麗掣,乃稽首佛足,然後退坐在一旁。有的則和佛陀共相問訊,然後退坐在一邊。有的則叉手(合掌)向佛,然後退坐在一邊。有的卻遙見佛陀後,就默然而坐。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阿含經-397

 

大目犍連!不可以計執床樂,眠臥安快!不可以貪財利!不可以著於名譽!為甚麼呢?因為我乃說一切法不可以與會,也說一切法可以與會。大目犍連!我到底是說甚麼法不可以與會呢?大目犍連!如果為道與俗之法的共合之會的話,我就說此法不可以與會。大目犍連!如果為道與俗之法的合會的話,便會多有所說。假若多有所說的話(意見雜多),就便會有調弄。如果為有調弄的話,其心便不會安息(議論紛紛)。大目犍連!如果心不安息的話,其心便會離開禪定。大目犍連!因此之故,我說:不可以與這種會。

大目犍連!我到底是說那一種法可以與其共會呢?大目犍連!如那些無事處,我就說此法可以與其共會。如那些山林樹下,空安靜的地方,那些高岩石室,為寂無音聲,為遠離而無惡,沒有人民,可以隨順而宴坐(可以安心的在那裡打坐)。大目犍連!我說這種法,可以與其共會。

大目犍連!你如果進入村內去行乞食的話,應當要討厭利益的心情,應當厭人供養、厭人恭敬才對。你假若能對於利,對於供養、恭敬之心作厭離後,便可以進入村內去乞食。大目犍連!不可以高大之意進入村內去乞食!為甚麼呢?因為諸長者之家,必定有其如是之事(有俗事)。比丘來乞食時,有時會使長者並不作意(不關心,不和乞食者共語)。

這時,比丘便會作此念:誰壞我長者家(誰破壞我與長者的感情?誰向長者說我的壞話?)呢?為甚麼呢?因為我進入長者家時,長者卻並不作意(不關懷我)。因此而生起憂心,由於憂悶而生調(掉舉),由於調(掉舉)而生其心不息,由於心不安息,其心便會離開禪定。

大目犍連!你在說法時,不可以諍說!如果諍說時,便多會有所說。由於有多說之故,就便會生調(動),由於生調(動)之故,其心便會不安息,由於心不安息之故,其心便會離開禪定。大目犍連!你在說法的時候,不可以存強的心,說法要如師子(獅子吼,則百獸皆伏)。大目犍連!你在說法時,要下意(要低心)的去說法,要舍力、滅力、破壞於力,應當以不強,而說法如師子那樣(能滅一切戲論)。大國犍連!應當要如是而學!」

那時,尊者大目犍連,就從其座位而起,偏袒著衣(偏露右肩),叉手(合掌)向佛,仰白佛陀說:「世尊!要怎樣?比丘才能得至於究竟?才能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之完畢呢?」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阿含經-396

 

八十三、長老上尊睡眠經第十二(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由於目犍連尊者曾在獨處時睡眠,佛陀乃為其說滅除睡眠之法,並告訴他不可計較床樂眠臥安快等事。其次,說比丘之修行事而說:當觀無常、興衰等,以得至於究竟。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於婆耆瘦,住在於鼉山的怖林鹿野園中。

那時,尊者大目犍連,乃遊行在於摩竭陀國,住在於善知識村裡。於是,尊者大目犍連,曾獨自在於安靜處(無雜人來往的靜處),在那裡宴坐思惟,然而卻睡眠而不覺。世尊知道此事後,就入如其像定(禪定),而以如其像定之神力,猶如大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從婆耆瘦的鼉山之怖林鹿野園中,忽然隱沒不現,而往摩竭陀國的善知識村,現身在於大目犍連尊者之前。於是,世尊乃從禪定而寤,而告訴目犍連說:「大目犍連!你著於睡眠,大目犍連!你著於睡眠啊!」尊者大目犍連白世尊說:「唯然(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訴他說:「大目犍連!你乃如所相,而著於睡眠,你不可以修那種相!也不可以廣布!像如是的話,睡眠便可以得滅。如果你的睡眠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犍連!你就應該隨著本所聽到之法,隨之而受持、廣布、誦習,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得以除滅。如果你的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犍連!你就應該將隨著本來所聽過之法,隨之而受持,而為他人廣說,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以得到消滅。如果你的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犍連!你就應該隨著本來所聽到之法,隨之而受持,而心念,而心思,像如是的,那睡眠便可以得到消滅。如果你的睡眠因故仍然不滅的話,大目犍連!你就應該用兩手去捫摸於耳朵,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以得到消滅。

假如你的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犍連!就應該用冷水澡洗你的面目,以及遍灑身體,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以得到消滅。假若你的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犍連!你就應該從室中出來,到外面去觀察四方,去瞻視星宿,像如是的話,那睡眠便可以得以消滅。如果你的睡眠還不能消滅的話,大目犍連!你就應該從室內出來,而至於屋頭,在那裡露地經行,守護諸根,心安於內,於後而前想,像如是的話,睡眠便可以得滅。

如果睡眠還是因故而不滅的話,大目犍連!你就應當捨棄經行道,而至於經行的道頭,敷一尼師檀(坐具),而結跏趺而坐在那裡,像如是的話,則睡眠便可以得滅。如果你的睡眠因故,而還不消滅的話,大目犍連!你就應該還入於室內,將優多羅僧(上衣)四疊,而敷在床上,襞(褶)僧伽梨(大衣)作為枕頭,右協而臥,足與足相累,心作光明之想,立正念正智,常欲起之想。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阿含經-395

 

(5)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逮得第四禪。他得第四禪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於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聲。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而作種種的談笑嘩鬧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

諸位賢者!猶如居士、居士之子,他們吃微妙的美食,充足飽滿後,本來欲食的,就不再砍食了。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作如是之說:『那些居士,或居士之子,終究不會再欲得食了。』像如是,作此說,是否為正說嗎?」回答說:「弗也!為甚麼呢?因為那些居士、居士之子們,經過其夜,肚子一饑後,他就會如本來所不用食的時那樣,還會再欲得其食的。」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已得第四禪,他得第四禪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這樣的,他在於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6)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位,逮得無想心定(對於一切法,都無想念,也不可見)。他得無想心定後,便自安住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於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其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

諸位賢者!猶如在一無事處,聽到支離彌梨蟲聲(蟋蟀聲)那樣。而在那無事處,或者王,或者王的大臣,夜間止宿在那裡,就會有那些象聲、馬聲、車聲、步聲、螺聲、鼓聲、細腰鼓聲、妓鼓聲、舞聲、歌聲、琴聲、飲食聲等煩雜的聲音,那些如本來所聽到的支離彌梨蟲聲(蟋蟀聲),便不再聽到。諸位賢者!如果有人因此而作此言:『那個無事處,終究不會再聽到那支離彌梨蟲之聲。』像如是的,他所說的為正說嗎?」回答說:「弗也!為甚麼呢?因為那國王,以及王的大臣,經過其夜,在於平旦之時,各自回去。他如因聽到象聲、馬聲、車聲、步聲、螺聲、鼓聲、細腰鼓聲、妓鼓聲、舞聲、歌聲、琴聲、飲食聲等雜音之故,不聞支離彌梨蟲聲,而他們既已去後,就能還聞如故的。」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的,諸位賢者!逮得無想心定,逮得無想心定後,便自安住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於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而貢高,而作種種的談笑嘩鬧。他數與白衣共會,調笑而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鬧後,便會心生欲念。其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那時,質多羅象子比丘,尋於其後(在不久之後),曾經舍戒罷道(還俗)。質多羅象子比丘的諸親朋友,聽到質多羅象子比丘舍戒而罷道還俗後,都往詣尊者大拘絺羅所住之處,到後,表白說:「尊者大拘絺羅!為甚麼能預知質多羅象子比丘之心呢?是由於餘事而知嗎?(天神之告知等)為甚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質多羅象子比丘已舍戒罷道還俗啊!」

尊者大拘絺羅告訴其諸親朋友說:「諸位賢者!此事正應爾(必定是這樣的)。為甚麼呢?因為他乃不知如真,不見如真(不如實而知見真理)。為甚麼呢?因為不知如真,不見如真之故。」(不如實之知見真理之故,容易動搖其心)。

尊者大拘絺羅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尊者大拘絺羅所說,都歡喜奉!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阿含經-394

 (3)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已得第二禪。他得第二禪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之事。這樣的,他在於後來之時,便會數(屢)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嘩笑談天。他數(屢)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天嘩笑後,心便會生欲念。其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都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

諸位賢者!猶如大雨之時,四衢道中的微塵都會變成為泥那樣。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作如是之說:『此四衢道已為泥土,終不會乾燥,不會再作微塵」』像如是的,他作這些話,是否為正說呢?」回答說:「弗也!為甚麼呢?因為四衢道,或者有象行、馬行,駱駝、牛、驢、豬、鹿、水牛,以及人民之行,也會被風吹日炙,則那四衢道之泥定會乾燥後,還會再作微塵的。」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的,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已逮得第二禪,他得第二禪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他就這樣的,在於後來之時,便數(屢)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天嘩笑。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說嘩笑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4)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逮得第三禪,他得第三禪後,便自安住而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於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話而嘩笑。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聲後,其心便會生欲念。其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

諸位賢者!猶如山泉湖水,都澄清而平於岸,一定不會動搖,也沒有甚麼波浪。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作如是之說:『那些山泉湖水,終究不會再搖動,也不會有甚麼波浪。』像如是的,他作此說,為正說與否呢?」回答說:「弗也!為甚麼呢?因為或者在於東方,有大風之卒來,而吹那湖水,使其動湧而成波浪。像如是的,從南方、西方、北方,有大風之卒來,而吹那湖水,使其動湧而成波浪。」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的,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逮得第三禪。他得第三禪後,便自安住不進,而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就這樣的,他在於後來之時,便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聲。他數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的談笑嘩聲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阿含經-393

 於是,尊者大拘絺羅,乃對質多羅象子比丘的諸親朋友說:「諸位賢者!如果不知道他心的話,就不可妄說稱不稱(對不對,合理不合理)。為甚麼呢?如:或者有一個人,正在世尊之前時,以及在於諸上尊長老之前時,面對他們所說的梵行,知道可慚可愧,在於這些可愛可敬的聖賢前,他就善守善護。可是如果在於後時,也就是離開世尊前,以及離開諸上尊長老之時,對於梵行,自己覺得可慚可愧,對於這些可愛可敬的聖賢前所聽而守的事,都置於腦後,便數(屢)與白衣(在家人)共會,而調笑貢高,種種的嘩談。他數(屢)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作種種的嘩談後,心裡便會生起欲念。他的心既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都熱滾滾後,便會舍戒而罷道(還俗)。

諸位賢者!猶如有一隻牛,進入別人的田中,那位守田的人便會把牠捉起來,或用繩繫縛,或放著在於欄內。諸位賢者!有人作此言:『這匹牛,不會再入於他人的田中了。』像如是的,他所說的為正說與否呢?」回答說:「弗也!為甚麼呢?因為那匹牛,雖被繩所縛,但是或者會斷繩,或者會解開。雖為欄所遮,但是或者會破,或者會跳出,而會再入他人的田裡,和從前不會有異的。」

大拘絺羅說:(1)「諸位賢者!或有一個人,在世尊之前。以及諸上尊長老,對於梵行,則覺得可慚可愧的,在於可愛可敬的諸位聖賢前,他便善守善護其教言。然而如果在於後時,也就是離開世尊前,以及離開諸梵行可慚可愧,可愛可敬的聖賢前,他便會數(屢)與白衣共會,而調笑貢高,作種種的嘩談。他數(屢)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作種種的嘩談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心既熱後,便會舍戒而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

(2)又次,諸位賢者!或者有一人,逮得初禪(證得初禪的功行),他得到初禪後,便自安住在那個境界,不再更求未得而欲得的,不再更求未獲而欲獲的,不再更求不作證而欲作證的。他在於後來之時,便會教與白衣共會,而調笑貢高,而作種種的嘩談。他數(屢)與白衣共會,而調笑貢高,而作種種的嘩談後,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生欽念後,便會身熱心熱。他的身熱心熱後,便會舍戒而罷道。諸位賢者!猶如大雨時,在林間的湖池,會水滿其中。他如在本來之時所見的沙石、草木、甲蟲、魚鼇、蝦蟆,以及諸水性(水族)之去時、來時,走時、停住時等事,都因後來水滿之故,均不能再見到了。

諸位賢者!如果有人作如是之說:『那些湖池當中,終究不能再見到沙石、草木、甲蟲、魚鱉、蝦蟆,以及諸水性的去時、來時,走時、住時了。』像如是的,他所說的為正說嗎?」回答說:「弗也!為甚麼呢?因為那湖池之水,或者會有象來飲,或者馬來飲,或者駱駝、牛、驢、豬、鹿、水牛等來飲,或者被人取用,或者風吹日炙,因此,它本來時,已不能看見裡面的沙石、草木、甲蟲、魚鱉、蝦蟆,以及諸水性(水族)的去時、來時,走時、住時等情景,然而後來因為水減之後,還會看見的清楚如故的。」

大拘絺羅說:「像如是的,賢者們!或者有一人已逮得初禪,而他得初禪後,便自安住不進,不再更求未得而想得它,不求未獲而欲獲、不作證而欲作證。這樣的,他在於後來之時,便數(屢)與白衣共會,互相調笑貢高,作種種嘩笑談話。他數(屢)與白衣共會,調笑貢高,作種種嘩笑談天后,其心便會生欲念。他的心生欲念後,便會身熱心熱。其身心都熱滾滾後,便會舍戒罷道(還俗)。諸位賢者!這叫做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