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財團法人雲長文教基金會107年上半年收入明細


親愛的會員:萬安                                
          時間不留人,半年又過去了,感謝會員對自己的基金會愛護,
每月捐助善款,在此經濟不景氣中,又逢政府年金改革,各位
能「以自己有餘,助他人不足」,而行善不中斷,有如種樹澆水,
若中斷了,樹就會枯萎了。故非常感恩。
況且  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云:「救濟急難人就是解冤結。」
    
寄      今寄上107年上半年徵信,若有差錯,請來信或來電告知更正。
    
     ( 台灣不老歌者費玉清,自17歲唱歌至今已60多歲,專注於一事,
      心中清澈,每年歌唱50多場,積財20多億,穿着不變,看起來好
      像很小氣,但暗地中持續不中斷平均每年都捐千萬元以上做愛心,
      故此有施有得才如此平順。)
 萬事如意
                                                                                            天天快樂
                                                                                                                                      黃昇源   合十

                                                                                                                                          2018  07  01




  財團法人雲長文教基金會
                    0七年會員上半年收入徵信     單位:元    p.1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10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500
 500
 500
500
4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1000
5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500
5000
500
500
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0

5000




0

5000




0

5000











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1500
天上聖母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道祖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觀音菩薩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0





0
1000





0
1000





0
1000












0
100,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10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p.2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0耀
2100
2100
2100
2100
2100
2100
0
2100
2100
2100
2100
2100
2100
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1100
觀音菩薩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關聖帝君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司命真君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3000











0
1500
2000


1500
1500
0
1500
2000

1500
1500
1500














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張吉盛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0
300
300
300
300
300
3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P3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100

100
100
100







 0
100





曾沈0
100





 0
  200












 0
1200





0
1200












0
 200

200
200
200
200
0
 200

200
200
200
200














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
6000





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林楊0
2400





維新汽車
400





0


1000



0




3000

0




2000

無名氏




100

0





3000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心經分段解釋-3




【觀】 定下了心,運想那個道理叫做觀。這個觀,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是大自在觀,般若的大機大用已經啟發,心無能觀,亦無所觀,是能、所雙忘的妙觀。
【自在】 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環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獨有自在,是到處能安,自然地不受環境所困,一切好壞隨緣﹔樂亦不喜,苦亦不惱,知道他是本來空,自己有主宰的。這個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薩】 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能自己覺悟,再能覺悟人的謂之菩薩﹔所以是人天的導師,為三界的善知識。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無色界,指禪天﹔總是在六道中。菩薩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覺,最高是一生補處菩薩,就是佛退位后,他來接位的,如此土的彌勒佛,西方的觀世音大士。這個菩薩,是指十地等覺將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薩。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心經分段解釋-2


  
【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
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槃,涅槃就是清淨。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斯是了無挂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心】 心是什麼?是個影子,不能說有,不能說無:所以無形段,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於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還是要用這幻心﹔成到佛(涅槃),也是用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麼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槃,還不是一樣是幻的?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無生死,就用不著涅槃了,所以說諸法空相,涅槃生死等空華,即是此意。但又為什麼分真心妄心呢?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麼真和妄呢?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時,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至於念念流浪,不覺漸漸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體勿失的。這部心經,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麼是心?什麼是苦厄?又如何回歸到清淨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 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后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當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此經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表至高無上的佛境,意境有自己曉得,說不出的,所以叫做無字真經。並不是真的無字,願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於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麼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以上釋題竟。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心經分段解釋-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分段解釋-1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會造業。由此斷一切苦厄,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般若】 這是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蒙住了。至於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隻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痴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淨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隻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心經


有同修建議講一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我認為佛經由法師或大和尚開講比較適當。

若由我講時,只好拿古德之述,白話說明,寫在部落格就原文抄襲。

我認為此部經之重點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二句

一個修行人能了知此觀並非眼觀,而是回光返照,觀我非空非有、寂寂無念、了了常知的本來覺性。須臾之間,攝念觀心,無住無相,薰成無上大菩提種。

修行達深智慧到八地不退菩薩以上。就有能力處理下文之礙再為人演說,而能達補位等覺。

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波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